同济大学2021年转专业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第一名高分学长成功经验说

2021-07-23 15:21:19 方卫星
图片关键词

姓名:陈熙隆 绩点:4.83

原专业:同济大学2020级创新创业试验区

转入专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

艺号印象:我们的熙隆同学来自天津,是位实打实的学霸,今年以全校转建院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转入了自己心仪的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第一,规划第一,最终选择确认去往规划),在画室学习的大半年时间里,一直勤勉好学,对专业的理解力也非常透彻。他的成功毋庸置疑,在这里艺号全体老师祝愿熙隆在接下来的建院生活中持之以恒,继续发光发热,收获更多的光辉佳绩!

如何二次转专业,最终进入自己的专业,他的成长经历又是如何?不妨通过陈学长的学习历程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同济转专业————————————————————

图片关键词
图片关键词

你是设创的,为什么想要去建院?”

可能是在画室老师们初次见我的时候最容易问的一句话。

回想一路从土环大类到设创再到建院,初衷不是什么“曲线救国”,

就是一个逐渐认清自己,做出选择的过程。

可能和许多从小立志的同学不太相同,

高考之前,也不清楚建筑学具体做什么,更不知道城规工设为何物。

美术基础开始许多人都说零基础,

后来发现就算别人真的的零基础,我也是别人高阶的无穷小,比一下即是无穷大。

来到同济大学,纯属机缘,录取到土环大类,全靠调剂。

深知自己对传统硬工科兴趣不大,翻遍所有实验区简章。

“冲一下设创吧”,

一向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的我也被“技术与艺术”吸引。

面试时,和蔼的实验区老师问我高考时的第一志愿

“建筑城规景观设计类”,我如实回答

因为依稀记得

同济大学的志愿全是按着往年分数降序来填。

还记得那天晚上飘着“绯红的轻云”

那一刻徜徉在“梦开始的”角落。

是的这一切本不是什么跳板

“初入城中”本就应热烈如火。

城外的人想进来

进了城的人看了看风景也不过如此

是围城,也不只有建院和设创是围城吧

会迷茫,城外看来别人的风景都那么震撼

但渐渐明白

我们是要入主城中,不要只做一个看客

当别人问起

“你们设创好有意思,课程好好玩”

一分自嘲,四分澄清,五分想起当初的我

设创真的非常棒

这里有广阔的平台,充满活力的氛围

能做更不一样的事,能对接更热门的行业

但身在城中,面对的就绝不只是“好玩”那么寻常

渐渐发现我的兴趣点好像不在这里

我与设创的研究风格似乎不太契合。

来到画室的时间很晚,最终决定来到画室是因为当时已经逐渐有了想去建院的打算,另一方面也是作为理科生的我为了在设创的学习补习一下美术基础。现在想来,不管是不是决定转去建院,这段时间的美术基础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画室的学习效果无需多言。即使我学习时间短,即使我起步水平差,在老师高水平的指导下,也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培养了美学方面的观察与思考方式。绘画练习中很多初期认为是手头技术上的问题,其实后来发现是想法与意识上的问题。画画还是需要多思考的,虽然我的素描水平和大佬们相去甚远,但是在画室老师的指导下勤思考多总结,领悟了许多自学中难以掌握的意识。这能够为之后速写中的关系掌握、画面处理和线条组织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建院的特色测评怎样变化,需要考察的基本审美、空间关系、画面组织、构成意识都是永远的主题,在最基础的素描学习中培养必会事半功倍。

图片关键词


那么,如果是踌躇中,一定还是要早做决定去弄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问过许多同学,从同届到研究生学长,有些避之不及,有些甘之若饴。当初以为好专业就是大家都说好,后来在设创的两学期才发现,大类的同学们第好多第一学期设创的下学期选了建院,而第二学期,设创来了好多第一学期的建院人。后来发现有些很厉害的同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非常契合于产品设计的逻辑,有些人就是会对空间的阅读和营造嗜爱如命。

所以,除了向同学们广泛寻求经验外,一个建议是要尝试主动了解、自我判断。

我第一次真正开始了解城乡规划这个专业还是通过我设创的新生导师,虽然大家有可能觉得新生导师实在存在感不高,但是有时候去主动联系,能寻求到很专业的建议甚至不错的机会。(和我同一个导师的同学就已经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就通过和导师一起的项目成功让自己的作品进到上海市中心的许多电话亭了)

第二个是去找一找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毕业设计、硕士毕业论文及行业前沿论文。专业的培养计划在高校官网上是公开的,在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后,相信通过各个课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判断经验,能够对这个专业有一个真切的大概认识。建院的毕业设计及课程设计都会在相应时间有线下或线上的展出,找些时间关注一下,看看是不是觉得自己也希望做出这样的作品来,还是对于这些无感。行业的前沿论文在图书馆的期刊部以及建院和设创的学院图书馆都有订阅,翻开看看行业前沿在做些什么,大致了解一下当下该专业的导向与研究方法是怎样的,可能会增进对于这个专业的深入认识(比如我第一次翻开略显晦涩的《城市规划学刊》时被瞬间吸粉)。建筑类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工科,并不是所有人都很容易

喜欢上它,设计相关的专业素养提升途径也不是惯常的“努力”方法。但是喜爱它们的人,能够通过这些途径去进一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

图片关键词

另外的话,如果可以,大胆去想办法找到相关专业的导师,尝试去实际参加专业内部的调研实践。为了深入了解城乡规划这样需要大量调研工作的学科,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有幸联系到一位城乡规划专业的教授,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参加了南京东路延伸段的调研工作,这次调研给了我一次与行业教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更加清楚了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同时由于同行的都是一些研究生学长学姐,也是一次认识优秀前辈、交流经验的宝贵经历,这次调研结束后我更加确定了城乡规划该是真正适合我的学科。


成为双创加设创的三创人,就能拥有一学期34.5学分的课表。课程数量多的同时,设计课课业也很重,

不仅第一学期很难得有空闲时间,第二学期也只能够在设计课的夹缝中忙里偷忙地去练习相关内容。不过也正是由于在实验区进入设创,才能够真正切实体会并参与设计;虽然可能没有那么热爱但也在大一整个的设计课中尽力而为,最终也都评到了优的成绩。同时也因为在设创,能够学习到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这种专业课程,大大增强了对透视关系的理解,也因为在这堂课上担任课代表,有机会认识到许多建院的同学。


大一的课表其实可以不是完全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来选(当然第一学期必修课应该是不能缺选的,第二学期只要不太少就可以放飞自我了),为了很重要的绩点可以报一些好得分的水课,但是如果觉得自己还是有不错的学理论课的能力的话,也可以试试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多报一下觉得自己能稳得优的“硬课”,比如当时我在二选一的python和“开源硬件与编程”中选择了全都要,这样在第一学期里就又多拿了两学分的优。所以我认为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在绩点的提高上不一定有确定的方法的,但是如果把提升绩点的目标放到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的话(虽然我认为把时间全花在绩点上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卷法),最后总能拿一个还不错的绩点的。

图片关键词

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就可以花些时间去了解或参与相关学科的内容了。比如我们一同组队参加了同济巨佬教授匡晓明老师(可自行百度)的sitp项目,平时在自己的设计课上我也多加关注相关的设计案例。在谷德设计网、archdaily等不错的平台上多加了解、同时许多优秀的公众号也是了解途径。如果有大块时间可以稍微系统的读一读建筑史相关内容或者一些长期提到的必读书目,这里推很薄的一本有些小众的《写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图片关键词

这一切之后,跨类分流的考核其实就是很平常的事了

那天发着烧,笔下的线条发着抖

面试前趴在考场二楼的桌子上吃过药,时间差不多了恍惚地下楼

排名出来居然榜首既惊讶又平静吧

虽然手头功夫不是最好,绩点也不是最高

但我一直爱地热烈。

真正认识到这个学科魅力的那一刻,

仿佛从满地六便士中见到了白月光。

记得从小就常常对着地图望得痴迷,各种地图与地图册常常是我消遣的对象。

那时的我,必不懂什么叫做规划,别人大概也不理解为何我会对着这种书籍看的痴迷,只是在屋檐下悉数着大洋彼岸曼哈顿的华尔街在哪个街角,在课桌上指尖流淌着地图中伊斯坦布尔城毗邻的马尔马拉海,就觉得自己在与世界相拥。

城市,这最大的人造物凝聚了无数的科学视野与人文情怀。

那天看着手中的论文,规划的理性里,结合着区域经济学的分析、地理信息学的指导、计算科学与大数据的帮助;设计的美学中,有建筑形制的雕梁画栋,能融纳城中江河的壮阔波澜。遍历上下千年历史,人文关怀尽在其间。

或许它能将好奇与向往用理性科学诠释,将幻想与热爱用设计美学表达。

我想这是个足够浪漫的学科。

钟情寻到了根基,记忆中的热爱找到了缘由。

那时我突然发觉,我与城规,并不是萍水相逢而一见钟情。
而是早已扎根我心,只是等待像这样的一次的邂逅。

当然,

选择无关正确与否,浅薄的认识也必为管中窥豹。

也无可置辩

有些发展,说的委婉叫存量;

说的直白叫夕阳。

但仍然希望对此有热情的同学,在求证过后大胆尝试一下吧

“希望能有一日,山河饱览,而快意引吭。”

最后祝愿所有有转专业打算的同学们都能够找到并如愿自己最喜欢的专业。